開啟生活美學靈感的Kinfolk風格選書

| Publication | 4本開啟生活美學靈感的Kinfolk風格選書-不定期更新

《Kinfolk》是以生活風格為主題的雜誌品牌。除了以季刊的方式出版紙本雜誌也提供數位版本可供訂閱。除了雜誌外也出版了好幾本以理想生活為主題的書籍。每本都再再得展現了 《Kinfolk》 獨有的生活美學,全都讓我愛不釋手,只要有中文版就會馬上蒐藏。

而與《Kinfolk》的機緣也是從 《KINFOLK餐桌》 及 《KINFOLK家》 兩本書開始的。以下分享手邊收藏《Kinfolk》出版的書籍,以年份舊到新來排序。想了解品牌故事及理念的部份會在分享書籍後有相關介紹,也可以直接點擊目錄裡的品牌故事來繼續閱讀。

更多北歐風格靈感

| Inspiration | 有歷史的家,由瑞典房地產商帶路一探北歐居家佈置

《Kinsfolk》出版書籍分享

|購買書籍|

  • 《THE KINFOLK TABLE:RECIPES for SMALL GATHERINGS》英文書籍
  • 《THE KINFOLK HOME:INTERIORS for SLOW LIVING》英文書籍
  • 《THE KINFOLK GARDEN: HOW to LIVE WITH NATURE》英文書籍
  • 《KINFOLK園藝:打造生活中的每一景綠意盎然》中文書籍及電子書
  • 《KINFOLK TRAVEL:SLOWER WAYS to SEE THE WORLD》英文書籍搶先購買
  • 《KINFOLK》其他雜誌或書籍
  • 線上英文雜誌訂閱

  • 《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毎一場小聚會》

    《THE KINFOLK TABLE:RECIPES for SMALL GATHERINGS》
    《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毎一場小聚會》
    《The Kinfolk Table 》 ,圖片來源 《Kinfolk》 官網

    與其說這是本食譜書,更像是在展示那些懂得及熱愛生活的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Kinfolk》團隊走訪世界各地並採訪廚師、花藝師、咖啡師、部落客、攝影師、設計師等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職業的人。走入每個人的家中並請他們分享自己拿手的料裡食譜,《Kinfolk》藉由不同人格特質的描述及攝影讓我們了解到每個人所重視的傳統或生活儀式,以及他們與家人朋友分享的餐桌時光。

    藉由不同人格特質的描述及攝影讓我們了解到每個人所重視的傳統或生活儀式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Table 》 內頁84-85,176-177頁照片

    簡短的人物背景描述、一至三道料裡食譜及搭配附有情感、質感的照片。讓我們彷彿跟著《Kinfolk》團隊一同到了人們的家中,參與了他們的饗宴。這些食譜有的是家傳、或是因為職業衍生出的私房料理。雖然因為地理、氣候的關係,某些食材在臺灣是不好找的,但仔細研讀後會發現其中很多料理所用的食材種類及作法都是顯而易懂也好上手的。有時我甚至會參考上面的食譜並運用台灣在地的食材去作變化,變成一個有趣的實驗。

    人物故事背景
    探訪每個的家中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Table 》 內頁63,152,202頁照片,取自Bøde Living

    即使對於食譜不太有興趣的人,也能把這本書當作是去拜訪各地與走進人家家裡,了解每家的故事及文化。每個篇章的攝影照片會依照個人特質、住家環境、職業甚至是與伴侶的情感關係去作描述和呈現。

    書中茶泡飯食譜章節
    翻拍自《 KINFOLK餐桌 》 120-121頁

    食譜從丹麥人最愛的開放式三明治到奶奶家傳的酥烤蘋果捲,再到與在地食材連結的燒烤生蠔。再再的提供我們對於餐桌聚餐滿滿的靈感及想像。在某天因為要寫這篇文章而久違的把書拿起來回味,翻到了鮭魚茶泡飯的頁面,腦波弱的我想吃茶泡飯的想法油然而生。剛好家裡冰箱又有鮭魚排,就這樣決定了當天餐點。

    食譜 鮭魚茶泡飯 4人份
    提供食譜者黛安娜:正統的茶泡飯通常是用親手磨製的抹茶,但我們也喜愛香片的花瓣香氣和金色湯汁。熱茶讓鮭魚的油脂融入湯水中,讓
    茶泡飯充滿馥郁圓潤的口感。你可以使用隔夜飯來做這道料理。
    糙米飯
    材料
    短糙米1杯(7盎司/200克)
    猶太鹽少許
    茶香鮭魚材料 熱水4杯(960毫升)
    日式高湯粉1小匙
    鮭魚1磅(455克),去皮,切成 3/4吋(1.9公分)厚片4片
    猶太鹽
    泡好的香片、玄米茶或抹茶4杯 (960毫升)
    日本梅干4個
    海苔,切絲
    糙米飯
    作法
    用細網瀘勺盛裝糙米在冷水下沖洗,直到流水不再渾濁。在中型湯鍋中加入糙米、水2杯(480毫升)和鹽1小撮,以中大火加熱至沸騰後轉為小火。蓋上鍋蓋,慢煮45至60分鐘,直至糙米軟化,水分完全吸收揮發。將鍋子離火,靜置10分鐘,再用叉子將米飯撥鬆。
    茶香鮭魚作法在大碗注入熱水和高湯粉,攪拌至高湯粉完全融化。鮭魚片抹上1 1/2大匙的鹽,在室溫下靜置10分鐘。
    同時,取一只中型湯鍋,注入泡好的茶與高湯,以中火加熱至稍
    微沸騰。在四個碗裡盛入糙米飯,各擺上1顆日本梅干。將鮭魚片上的鹽抹掉,分別放在四碗飯上。
    用大湯勺舀溫熱的茶高湯注入碗中,淋在鮭魚片上。讓鮭魚浸泡茶湯中2至3分鐘,等鮭魚被茶湯加熱至你喜歡的熟度時,撒上海苔絲即可享用。
    食譜內容取自 《 KINFOLK餐桌 》 120頁
    自製茶泡飯
    中間的是泡完烈酒的梅子,手邊沒有海苔絲,只好拿現有的整片海苔動手撕成小片狀

    參考了書上的食譜、網路上的教學及手邊的食材完成了樸實而美味的手作料理。與書上食譜不同是我加了柴魚片熬煮的高湯及手邊的高麗菜,鮭魚片因為不是生食等級所以直接下鍋煎熟後手撕成好入口的小碎塊。

    還運用鍋內煎完魚的鮭魚油,下了家裡現成的鴻喜菇及蘑菇炒香後一起加入茶泡飯中享用。像是在清冰箱一樣(笑)。雖然可能跟正統的日式茶泡飯相去甚遠,但就像書中食譜將抹茶換成香片,也可以適時加入自己喜歡的味道,”入境隨俗”地呈現出自己特有的手作料理。

    一起享用手作料裡
    一起享用”入境隨俗”的手作料裡

    當有時間時很喜歡自己待在廚房,想著各種食材的排列組合及料理過程中所聞到的香氣,偶爾再加上自己對於料理的想像及味道。雖然這樣的實驗有時候難免失敗,但就是這有趣的過程讓自己對於不同味道的體驗及理解又更加深了不少,也能享受著當下手作的樂趣!

    圍繞在餐桌及享用手作餐點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Table 》 內頁照片292-293頁,取自Bøde Living

    《KINFOLK家:從心看見生活中的每一處慢活風景》

    《THE KINFOLK HOME:INTERIORS for SLOW LIVING》
    《KINFOLK家:從心看見生活中的每一處慢活風景》
    《The Kinfolk Home 》 ,圖片來源 《Kinfolk》 官網

    《Kinfolk》團隊拜訪世界各地35處人家,想了解這些人如何用家體現自己的生活價值,將慢活精神融入家中。其中有自地自建、老房子、小宅甚至將倉庫改造成住家。運用空間、傢俱、材質色系及擺設塑造出自己的生活哲學。

    以上照片為《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131頁,取自BAARN

    每一個家的坪數、地點、風格都不盡相同,卻同樣用心經營著生活。展現慢活態度-慢活無關慵懶或奢華,也不是放棄喜愛的東西或對於生活必需品的依賴減至最低;慢活是去蕪存菁,認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事物。- 《Kinfolk》

    以上照片為《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130頁,取自BAARN

    可能因為職業的關係,對於各種room tour、傢俱及居家deco等的題材特別喜愛。喜歡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講述自己的居家生活美學及哲學,並如何展現在空間及選物上,而最重視的又是哪些事物。每每看完這些都會帶給自己對於住家有不同的領悟及更多想像靈感。

    其中選了書中三個章節中各一處人家分享給你:

    |交流共生的居所|

    GERALDINE CLEARY , Australia , Brisbane

    |交流共生的居所|  GERALDINE CLEARY ,  Australia ,  Brisbane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8-39頁,取自yatzer

    Geraldine聘請布里斯本在地的建築事務所Donovan Hill Architects(2013年被BVN Architecture合併)設計新家,被稱為D House。業主Geraldine喜歡邀請朋友來家裡聚會,也經常出借房子給朋友舉辦活動。

    D House平面圖
    D House 平面圖取自 Partners Hill
    書房連接到庭院
    書房連接到庭園,取自Pinterest

    主設計師Timothy Hill(2013年創立Partners Hill)將分享與交流的概念體現在整個居家空間裡,試圖在室內利用互相層疊但非頂到天花板的牆面營造出各別的機能及可自在交流的通透空間。在室內與室外方面在採光、通風及材質的方面也融入交流的概念。將室內外地板高度一致及室內材質延伸到屋外,意圖使室內外空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而融合。讓居家空間能從室內一路延伸至院子而達到通透融合的交流。

    D House室內餐廳區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3頁,取自 《 KINFOLK 》

    院子外的高牆阻擋了外在的視線,讓使用者在裡頭活動能安心地將院子當作是家中的一個房間來作使用。面向街邊的雙層窗戶設計(玻璃拉窗及能阻擋視線的格柵拉窗)讓使用者能隨著不同狀態而自由調整。平日喜歡將玻璃拉窗打開,只剩下格柵拉窗來讓空氣流通的同時阻擋外來的視線。當親朋好友一同來聚會時則會連格柵拉窗也完全敞開,讓室內外完全的串連在一起。

    室內外互相交流的空間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4-35頁,取自 《 KINFOLK 》

    喜歡設計師在室內外空間得連結,真的將庭園融入在生活當中,甚至還將其中一間房間的入口設置在庭園中。兩側的私密空間也都有設計拉門,平常可將門大開讓自然走入居家空間中。

    庭園往入口及室內空間的視角
    室內外融合卻又保有隱私性。圖片取自ABC
    格柵設計
    格柵拉窗及門設計能保有通及隱私性
    |LEFT|取自 Partners Hill
    |RIGHT|取自 Studio 2, Fall 2009

    |簡單生活的居所|

    DEN HONET & PAUL MARCUS FUOG , Australia , Melbourne

    |簡單生活的居所|  DEN HONET & PAUL MARCUS FUOG ,  Australia ,  Melbourne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212-213頁,取自 《 KINFOLK 》
    平面圖
    住家平面圖,取自 ArchDaily

    位於墨爾本繁忙的街巷弄,一家三口住在室內22坪的住家(FLINDERS LANE APARTMENT)中。由建築師Clare Cousins(2005年創立Clare Cousins Architect)與業主攜手設計了一處將空間作到最大利用化的溫馨住家。小空間讓人能更深層地思考到底什麼事物是必須的,將生活和物品化繁為簡的業主最後捨去獨立主臥室的想法。架高的地板放上雙人床就是夫妻的房間,外頭設置了三片拉門讓平時是能夠開放出來,讓光線及風能夠流通,架高的地板同時也能當作座椅來使用。

    主臥室門片開啟
    主臥門扇平常是開啟的,能讓光線及空氣流通。取自ArchDaily
    主臥門片關閉
    門扇關啟後就像是一道牆面。取自ArchDaily

    挑高的天花板,讓他們能在衛浴上方設置儲物夾層及爬梯,收納不常使用的物品。將電器產品隱藏起來及建材材質、顏色的統一讓視覺上減少不必要的雜訊來放大整體的空間感受。

    讓空間留給家人而不是物品。”質勝於量”讓我們學會更謹慎選購物品,也更能珍惜身邊使用的物件。

    小宅能讓人更加思考物品的可能性
    取自ArchDaily

    |實踐慢活的居所|

    HIDEKI & JUNKO TAKAYAMA , Japan , Mashiko

    |實踐慢活的居所|  HIDEKI & JUNKO TAKAYAMA ,  Japan ,  Mashiko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46-347頁,取自 《 KINFOLK 》

    Hideki Takayama(高山英樹)是一位傢俱設計師及木匠,他與家人搬距離東京八十公里地鄉間生活。一處被稻田及原始森林圍繞的小鎮。

    也因為住家周圍沒有鄰居,能讓他們開始靜下心、放慢腳步並真實用心感受一年四季的變遷。享受著每個當下帶來的喜悅及感動。家中物品除了朋友贈送以外,大部分傢俱都是英樹親手製作。附含情感的手作傢具將平凡的空間妝點成獨一無二而不平凡的存在。

    能感受四季的家及自己的手作家俱
    能感受四季的家及自己的手作家俱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40-341頁,取自 《 KINFOLK 》
    高山一家人
    高山英樹一家人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Home 》 內頁照片339頁,取自 《 KINFOLK 》

    住在這裡,我不被城市的價值綁住,是時間的主人,還可以和心愛的家人一同品味每個季節。

    -高山 英樹


    《KINFOLK園藝:打造生活中的每一景綠意盎然》

    《The KINFOLK GARDEN:HOW to LIVE WITH NATURE》

    圍繞著自然開始探索世界各地的花園及充滿植物的房屋及他們的主人。這些人及植物並不是遵循一套規定性的花園規則,更多是遵循自然法則再加上自己的見解及創意而演變出了屬於自己的療癒花園。書中更提供了照護植物和居家佈置的實用技巧及建議,提供如何與大自然互動並將之融入日常生活地種種生活美學靈感。

    這個領域不需要學歷,只要一頭栽進去就可以了。-哥本哈根創意花藝大師尤里斯 . 凡內斯 . 伊佛森

    書中分為照顧花園、展現創意及社群分享三個章節。我一樣挑選了其中各三則故事來跟你分享!

    |照顧花園|

    ASK ANKER AISTRUP & MAR VICENS , Spain , Mallorca

    |照顧花園|ASK ANKER AISTRUP & MAR VICENS ,  Spain ,  Mallorca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GARDEN 》內頁照片38-39頁,取自 《 KINFOLK 》

    2015年兩人共同創立建築工作室Mar Plus Ask,核心概念始終圍繞著”永續設計”。於2019年建造的橄欖屋計畫在古老地景中打造建築。在設計及建造中定下了不可以砍橄欖樹不可以移動大山石兩條規定。

    橄欖屋的粉紅屋
    |LEFT|取自建築工作室mar plus ask
    |RIGHT|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GARDEN 》內頁照片40頁,取自 《 KINFOLK 》
    紫屋雨窗外的橄欖樹
    圖片取自ArchiDaily

    在此處改建及建造了兩棟小屋:粉紅屋-臥房及淋浴機能;紫屋-廚房、餐廳及衛浴機能。將所有不需要的東西減去,只留下與橄欖樹、岩石及自然深刻融合的關係。而兩個油漆顏色也是因為想更襯托出橄欖樹葉的綠而作挑選。

    這一處與橄欖樹相輔相成的住家全年開放給創意工作者來使用。它的原始與狂野讓想逃離一成不變生活的人,有了再次大口呼吸與伸展身心的機會。

    油漆色更能凸顯橄欖葉的綠
    平面圖與以上圖片取自ArchiDaily

    |展現創意|

    PHILIP DIXON , United Stares , Los Angeles

    |展現創意|PHILIP DIXON ,  United Stares ,  Los Angeles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GARDEN 》內頁照片162-163頁,取自 《 KINFOLK 》

    位於加州威尼斯中心地帶一處房屋四周有著封閉的水泥牆,靜靜座落在第五大道和西敏大道的交匯處。高聳的水泥牆將時尚攝影師Philip Dixon的居家空間圈出一個寧靜及附有隱私的生活與工作場域。

    室內粗糙的牆面與天花板的木樑外露,搭配上室內特別挑選的傢俱及從旅行中蒐集而來的寶物。大量的仙人掌、龍血樹、龍舌蘭等等多肉植物佇立在庭院中,一顆顆藍綠色水池裡的踏腳石連接了起居及廚房、用餐區。種種的空間配置、擺設、植栽的氛圍都讓人有到了異國旅行的強烈感受。這些異國美學在無形中能更讓人靜下心來去看待自然與空間的對話。

    客廳與庭園融合為一體
    圖片取自AD

    Philip Dixon的家很矛盾,原本希望這房屋可幫他遠離塵囂及與世隔絕,然而庭園與室內融合的生活風格卻反而吸引許多人前來一窺風采。而他也大方的將這座私人沙漠花園開放給其他攝影師作攝影棚使用。

    |社群分享|

    KRISTIAN SKAARUP & LIVIA HAALAND , Denmark , Copenhagen

    在哥本哈根市區裡有一棟老舊汽車拍賣場,其屋頂上有一塊六百平方公尺的農場、九隻雞、兩隻兔子和三個蜂箱。這就是丹麥第一座屋頂農場ØsterGroc,會員每半年繳交一次會費就可以每周三領到農場自種的新鮮蔬菜。

    屋頂溫室也有一間溫馨的餐廳Gro Spiseri,總共25席,每周開放五天。讓前來的客人可以享受用當季及在地食材烹煮的佳餚。透過農場結交朋友是景觀建築師兼農場主人Kristian所引領期盼的。

    農場的志工們一起享用午餐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GARDEN 》 內頁照片256-257頁,取自 《 KINFOLK 》

    透過人與可食地景的互動來推廣更謹慎的消費態度-盡量購買當地有機的食材,同時減少食物的浪費來達到永續食材的概念。這也讓我想到在台灣常常有人會在家門口或是屋頂種植植栽或菜園,這種與自然互動的方式更讓人能自豪的跟別人說:這菜是我種的喔!

    農場與自家餐廳
    以上照片為 《The Kinfolk GARDEN 》內頁照片258-259頁,取自 《 KINFOLK 》

    《KINFOLK TRAVEL:SLOWER WAYS to SEE THE WORLD》待續

    《The KINFOLK TRAVEL:SLOWER WAYS to SEE THE WORLD》
    《 Kinfolk TRAVEL 》 ,圖片來源 《Kinfolk》 官網

    最新一本在2021年秋天發行的跟著 《Kinfolk》 去旅行,從「心」看見每一個啟程的慢活風景。《Kinfolk》帶領讀者遊歷五大洲中20 多個景點。以在地觀點出發,透過動人的影像以及深度訪談,重新定義所謂的理想生活,即是用心感受當下片刻。

    得知新書-慢旅行的發行真的很讓人興奮,然而我喜歡以熟悉的中文來暢讀書籍。如果當中文版上市,我一定會手刀購入。到時候再來跟大家分享其中的有趣故事。如果對英文閱讀完全無障礙的人可以即刻馬上下訂 《 Kinfolk TRAVEL 》 英文原文書籍來搶先閱讀!也可以跟我們搶先分享內容及感想喔!

    另外要提醒的是我發現中文版的發行數量似乎都是限量的,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想找餐桌及家兩本書籍時,都發現在網路通路上只剩下英文版本可以購買。當然也可以碰運氣看是否有二手書籍可供購買。下次如果有喜歡哪本書又希望是中文版本的話請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地將它們帶回家,相信你不會失望的!


    園藝的其他靈感

    說到植物及園藝一直是我很熱衷的事情,從小看著媽媽拈花惹草,期待著哪天有自己的空間一定要種滿屬於自己喜愛的植物們。常有人說自己是黑手指或因為害怕把植物種死而裹足不前,我到現在偶爾也還是會出現這樣的疑慮而會不自覺地去選擇不容易枯掉的品種。

    但即使網路或店家都說這棵是很容易種植的品種,也難說到了你家能如期望般存活,我就有好幾次種死這些植物(哭)。種過了這麼多種植物,從香草到雨林;多肉到蕨類,這些經驗會慢慢讓我學到自己家最適合哪些種類的植物,也會慢慢在一次又一次得失敗中學會該如何照顧他們。

    想到前陣子聽了台灣一位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誠品講堂Podcast的內容,在節目的最後他講到很多人都會向他請教園藝相關的建議。他說知識是從失敗開始,台灣有一萬多種的原生物種植物,目前只使用了30多種,還有其他9670多種植物等著大家去挖掘及實驗。千萬不要害怕失敗,這些失敗都會成為經驗。

    無書原與他的花園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與他的露台花園,圖片取自天下雜誌

    相信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但一定聽過或看過他的設計作品。陽明山美軍俱樂部台中花博;台北火車站附近的三井廣場嘉義美術館等等都能看到他設計的景觀地景蹤跡。他在家裡的露台花園也養了一片小森林,運用自己的專業將植物由高到低依序排列,讓植物們彼此照應形成一個生態系而能生生不息。

    令人羨慕的花園
    吳書原在家養了一片小森林,圖片取自天下雜誌
     EP90|台灣的地景該是什麼風格?聽聽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眼中的順其「自然」|誠品講堂Podcast各大平台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KKBOX
  • SoundOn
  • 《 KINFOLK 》 品牌故事

    如何開始

    以上圖取自VANIYT FAIR,BY JOSEPHINE SCHIELE.

    有常期在關注生活美學及風格的人對這個雜誌品牌一定不陌生。2008年還是就讀Brigham Young University–Hawaii的創辦人Nathan Williams與一般年輕人一樣會拍攝日常的景像與當時的女友Katie Searle(Kinfolk共同創辦人)的照片發佈在Instagram上,也常與三五好友相聚在小小的公寓裡料理及分享美食。

    Nathan Williams與Katie Searle
    Nathan Williams與Katie Searle,圖取自Pinterest

    將生活中與朋友的相聚紀錄想不到在2011年已累積超過六萬人的追縱。後來與好朋友於畢業之際發行了《Kinfolk》雜誌。在與Dezeen受訪中Williams表示最初雜誌重點放在食物及分享料裡,與志同道合的人圍繞著餐桌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A guide for small gatherings

    慢活擴散

    從簡單的漫活-Slow living擴散到各種生活品味、生活美學的探索,用精緻的佈置及溫暖帶著極簡的視覺風格在不到十年間便成為當代生活風格雜誌的佼佼者。內容涵蓋生活、食譜、人物故事、居家導覽、旅遊、時尚等等生活中各層面的靈感。

    從一開始與朋友的生活紀錄到後續生活風格的延續,始終想告訴讀者要如何尋找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哪怕是與朋友的一頓樸實聚餐或是獨自生活小而美的房間,都要好好享受那個人事時地物所帶給你的感受,並好好享受當下。雖然譴責《Kinfolk》做作的批評聲浪從未平息,但也再再地證明了它舉足輕重的地位。

    真實人生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童話故事,Nathan與Katie並沒有因為事業的成功而讓婚姻永遠幸福美滿。公司後來搬到哥本哈根後他們便失去了腹中的第一個孩子。而在第二次懷孕期間,Nathan坦承自己的同志身分最終結束了兩人的婚姻關係。

    Katie後來搬回美國並獨自扶養女兒,正當在女兒兩歲時準備與當時的男友同居,卻發生了男友車禍意外喪生的事件。人生經歷了如此大風大浪的Katie從抗拒到慢慢找回一層層失落的自己,現在的她不再習慣依賴,而是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及活在當下。這也是 《Kinfolk》 一直想傳達給讀者的理念。想了解更多Katie的故事細節可以參考美國ELLE的採訪內容。

    Katie與女兒
    Katie與女兒,圖取自Katie Searle

    不只是一本雜誌

    |The Kinfolk Gallery|

    Copenhagen , Denmark

    kinfolk辦公室
    圖取自OFFICE SNAPSHOTS

    《Kinfolk》總部設置在哥本哈根,請到了丹麥的建築設計工作室Norm Architects打造符合《Kinfolk》極簡、舒適極優雅的辦公室。希望營造出能讓夥伴及前來的朋友能放鬆、彼此相聚及靈感交流的場所。另外也結合了The Kinfolk Gallery用以展示及傳達他們所在乎的風格理念與生活美學,像是精心挑選的藝術品、傢俱與生活器具等等。

    是藝廊也是辦公室
    圖取自OFFICE SNAPSHOTS
    所有的設計都傳達出Kinfolk的生活美學
    每個設計都傳達出Kinfolk的生活美學,圖取自dezeen
    地點 Amagertorv 14, Level 1 , 1160 Copenhagen, Denmark

    |Kinfolk Dosan|

    Seoul , South Korea

    Kinfolk Dosan
    圖片取自 《Kinsfolk》

    於首爾開設的Kinfolk Dosan完整呈現品牌的核心理念,再一次的用空間來展現關於生活美學的實驗性商業空間。其中包含了舊金山麵包店 Tartine Bakery、韓國選物店 Point of View、花店及藝廊和展覽空間等等。在2022/07/20-2020/08/31時更結合四個法國現代主義設計師: JeanProuvé, Pierre Jeanneret,Charlotte Perriand 和 Le Corbusier的經典傢俱及物件,舉辦了At Home with Kinfolk展覽 。

    Kinfolk Dosan展覽
    At Home with Kinfolk展覽,圖片取自 《Kinfolk》

    空間中將法國的設計師傢俱融入東方元素的格柵拉門、器具和茶室的機能,也邀請了韓國當代的藝術家展示他們的創作。提出雅緻又有趣的實驗性居家空間。 《Kinfolk》 再次運用自己的方式呈現他們所重視的生活美學。

    推薦給有興趣的你一定要到韓國《Kinfolk》上看到關於傢俱及設計師的介紹以及展覽場景的影片。

    《Kinfolk》 資訊及購買連結

    |購買書籍|
    
    
  • 《THE KINFOLK TABLE:RECIPES for SMALL GATHERINGS》英文書籍
  • 《THE KINFOLK HOME:INTERIORS for SLOW LIVING》英文書籍
  • 《THE KINFOLK GARDEN: HOW to LIVE WITH NATURE》英文書籍
  • 《KINFOLK園藝:打造生活中的每一景綠意盎然》中文書籍及電子書
  • 《KINFOLK TRAVEL:SLOWER WAYS to SEE THE WORLD》英文書籍搶先購買
  • 《KINFOLK》其他雜誌或書籍
  • 線上英文雜誌訂閱
  • 結語

    關於《Kinfolk》這幾本書的內容真的有太多太多可以分享的,只要對於生活風格及生活美學相關主題有興趣的人都很推薦可以去翻翻看。 《Kinfolk》 從一開始出刊就都是圍繞著人為出發點,因此在每個篇章中也是以人名為標題去訴說著他的生活美學及哲學的採訪故事。如果不想買實體書本,某幾本在市面上也有販賣電子書的選項,甚至也可以訂閱他們每季的電子雜誌,相信這些都能提供你滿滿的靈感及活力。

    更多北歐風格靈感
    
    | Inspiration | 有歷史的家,由瑞典房地產商帶路一探北歐居家佈置

    每當我靈感枯竭或是心情低落時都會再次閱讀這幾本書,即使不看文字,看到精心編排的美麗照片也能撫慰心靈。裡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都等著你去挖掘及感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